喜欢不需要成本,想要得用努力和时间买单。
高考选专业,不是孩子的一次“许愿”,而是他人生经营的开盘。
第一、选专业不是点状判断,而是认知框架的体现 高考志愿填报这件事,每年都像闹钟一样提醒家长:“孩子长大了,你得帮他选人生的方向了。” 于是大家纷纷上网搜“十大热门专业”“AI时代最有前途的方向”,甚至有家长直接掏出12999去买一份志愿填报服务。
但你有没有发现——
越临近志愿填报,家长越焦虑;信息越多,孩子越迷茫。为什么?
因为选专业根本不是一件“找到答案”的事,而是一场“具备认知”的过程。
你要想选专业,得先知道几个前提:
这个社会未来会需要什么样的人? 你家孩子擅长什么,特别不擅长什么? 什么是可以后天努力弥补的,什么是短板很难突破的? 孩子是适合稳定还是适合挑战?适合技术流还是管理型?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人花时间提前思考过,到了填志愿的阶段,再多工具和数据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
展开剩余78%第二、真正能做出规划的人,首先清楚:我不要什么,我愿意为想要付出什么
很多家庭在讨论志愿时,只围绕一个词:“你喜欢吗?”
但人生不是选兴趣班,而是选承担力。
喜欢不需要成本,想要需要付出代价。
你说你喜欢设计?可你愿不愿意练10年画功? 你说你喜欢生物?可你扛不扛得住每天啃专业文献? 你说你想进互联网?那就请先接受“35岁可能被裁”的高压现实。真正能做出规划的孩子,眼里不是“好玩不好玩”,而是“我愿不愿意为它花时间、花努力、花青春”。
这叫经营。
不是选一个结果,而是对一段人生负责。
第三、提前规划,不是一天的事,而是把“想要”变成阶段性的可执行目标
许多家长到高三才焦虑,其实为时已晚。
真正的规划,是阶段性的:
初中阶段:探索兴趣、认识自我。 高一阶段:初步了解社会职业与专业方向。 高二阶段:选科匹配、锁定领域。 高三阶段:院校与专业双向筛选。你想吃一顿满汉全席? 可以。
但你得有菜单、有配料、有流程,有厨房工具,还得有人做。
孩子选专业也是如此。
不是冲动决定,而是一个个节点,逐步推进。
第四、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?因为他们根本不是“经营者思维”
大多数家庭面对志愿问题,拿的是“消费者心态”。
他们认为:“我花钱找补习班、找机构,买个服务就能解决。”
而真正的“经营者家庭”,会在日常中就开始思考:
我们的资源优势在哪里? 孩子发展这个方向,要付出什么? 未来社会到底需要什么? 张雪峰的12999元志愿服务,没问题。 他卖的,是你过去十几年没有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。只是,你花了这个钱,就能够安心吗?
第五、有没有经营者思维?关键就看你有没有认知框架和认知结构
认知框架:是看世界的整体蓝图。 认知结构:是处理信息、做决策的基本能力。举个例子: 你问孩子:“你会做西红柿炒蛋吗?”
有认知结构的孩子会说:鸡蛋打散加盐,西红柿切块,油热先炒鸡蛋,再炒西红柿,放调料,合在一起炒匀出锅。
没有认知结构的孩子说:“我不会做,但挺好吃的。”
这就是区别。
选专业、择业路径、看行业趋势,都是复杂版“炒蛋”。
没有认知结构,只能被牵着鼻子走。
第六、认知结构从哪来?从家庭里的每一顿饭、每一次聊天中来
你们吃饭时聊什么?是“今天开心吗”,还是“你觉得老师讲得合理吗?” 你们看电视时,会不会评价一下节目的逻辑? 路上看到广告牌,会不会一起琢磨一下它背后的设计意图?认知结构不是天生的,而是家庭中,一点一滴输入出来的。
第七、真正的规划,是一家人共同建立的认知系统
不是谁来替你选,而是你自己有能力判断。
你要什么,不要什么,什么时候做,分几步完成,哪里最难、该如何破——这是一种系统感。
这就是经营者思维。
家长能不能提前几年,帮孩子建构起这个系统,就决定了你们是不是在最后一刻“被动买单”,还是“主动设计”。
第八、花钱选专业,解决不了根本问题
在AI时代,选专业早已不是一纸志愿表能决定的事,
它是一家人如何看世界、看自己、做决策的缩影。
真正的志愿填报,藏在你家日常的一言一行里。
那是你对世界的理解,也是你教给孩子的“怎样活”。
你认为,如何才能帮孩子选好专业?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,和我们一起讨论吧!
发布于:北京市